Column

趁我們還有時間:《布魯克林倒帶青春》(Modern Lovers)

-

一日在辦公室裏,有同事上博客來買書,問大家要不要買,我當然要買。為買書而買書,對我來說沒甚麼比這更理所當然。打開了減價的欄目,看到了《布魯克林倒帶青春》(Modern Lovers)的封面,靠,好可愛。詢問了大家,如果因為一本書的封面好可愛而買,會不會好膚淺,未有人來得及回答我前,我已經自己回答了,當然不會,而且有折扣。結果我當然是買了。

一收到書,完全沒有後悔,真得很可愛。當初買的時候也沒有仔細看清楚故事到底是怎麼,但總感覺發生在紐約的故事,大抵不會錯得太離譜。

故事有兩個主要的家庭,Elizabeth、Andrew,還有他們十七歲的兒子 Harry;Zoe、Jane,以及十八歲的女兒 Ruby。這兩家人十分有淵源,因為 Elizabeth、Andrew和 Zoe在大學時期跟另一個女生 Lydia組成了一隊樂團,很受歡迎,不過隨着 Lydia的離開,樂團解散了,他們也畢業了。本來就是一對的 Elizabeth跟 Andrew很順理成章地結婚產子,而 Zoe也認識了妻子 Jane,開了一家餐廳安定下來。大家還在同一條街買房子,一做就做了二十年好朋友。

故事開始時是暑假,Zoe想離婚,而任性的 Ruby刻意讓自己考不上大學,唯有在母親的餐廳打工,跟暗戀自己的 Harry漸行漸近。樂團當中最有才華的 Elizabeth沒有繼續發展音樂路,反而成了個地產仲介,而她那來自富裕家庭的丈夫 Andrew承繼了家族財產後,從來也沒工作過一天,準備迎來他的中年危機。那麼 Lydia呢?原來她一早就掛了,她離開大學後,出了唱片,後來靠着當年 Elizabeth所寫的歌《我自己的主宰》,成了個街知巷聞的大明星,可惜廿七歲就濫藥死了。多年後的今天,電影公司要把她的傳奇拍成電影,想要把這幾個年輕時的朋友都寫進劇本去,並需要他們的授權。好了,所以這幾個四十多歲的人除了要解決各自的難題外,還要找時間去面對當年的梗。從這個故事和眾多音樂電影讓我學到一件事:樂團根本就是一個亂搞的團體,不是誰跟誰上過床,就是誰和誰差點上過床。

就人物刻劃上,我覺得作者 Emma Straub寫得不太仔細,Elizabeth除了友善之外,幾乎亳無性格可然,而 Andrew算是我最討厭的角色,他根本就是個沒事找事幹的爛人,對於 Jane和 Zoe的婚姻問題也沒有着墨太多,有點讓人莫名其妙,不過我想世界上很多婚姻都是莫名其妙的。然而本應最突出的 Lydia,幾乎沒有出現過,感覺不到她的獨特之處,我僅僅曉得她是那種好勝要贏的人。

反觀兩個青少年 Ruby和 Harry卻有驚喜,他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,在大人忙着處理自己的事時,他們偷偷約會,四處摸索,慢慢走出自己的道路。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不是你畢業了、結婚了、生孩子了、連孩子也畢業了,就代表你成長了,大家都是一邊做着一邊學。那天殺的 Andrew一天都沒有成長過,Elizabeth發現自己原來一直搞不清自己的路,Zoe和 Jane終於從分岔的路再次連上。中年也不可怕,其實你還有時間,沒法成長的是那些浪擲生命的人,逝去固然可惜,正因為如此,活着更要把握當下。

-
標籤: 小說書評閱讀
蘇小凝 Sophie
沉迷電視電影、音樂劇和吃東西,六歲前我不識字,但現在最大的興趣是閱讀和寫作,崇洋媚外專寫西方文化。So much to say, full of crap.